走進農科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于1957年,是國家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基礎性、方向性、全局性、關鍵性的重大科技問題,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地方經濟、培養高層次科研人才、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始終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農業、農村與農業科技工作的方針政策,始終牢記農業科研國家隊使命,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三農”建設主戰場,堅持“頂天立地”的科技創新方向,帶領全國農業科技力量,不斷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和科技進步水平,為我國農業科技率先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農業科學院大力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宏觀戰略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以“秈型雜交水稻”“印水型雜交水稻”“‘中單 2 號’玉米”“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中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建立與分子改良技術研究”“矮敗小麥及其高效育種方法的創建與應用”“‘中棉所12’棉花”“‘中棉所19’ 棉花”“轉基因抗蟲棉花”“‘中黃13’大豆”“‘京豐1 號’甘藍”“冬干鴨屎泥水稻坐秋及低產田改良”“豫北地區鹽漬土棉麥保苗技術措施”“馬傳染性貧血病弱毒疫苗”“H5亞型禽流感滅活疫苗”“聚乙烯地膜及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中國小麥條銹病流行體系”等為代表的 6000多項科技成果,大幅度提高了我國農業科技水平。
中國農業科學院還充分發揮學科、專業門類齊全,高級科技人才聚集的優勢,圍繞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業科技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開展了中國糧食與經濟作物發展、中國糧食產需區域平衡、中國中長期食物發展戰略、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評價、中國現代化發展模式、中國農業區劃、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等一系列重大的宏觀戰略研究,為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中國農業科學院始終注重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與產業化,為我國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注入了強勁動力。鼓勵和支持廣大科技人員深入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一線,不斷探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式方法和有效途徑,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與應用?!笆晃濉币詠?,全院平均每年組織科技下鄉7 萬人天,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106萬人次,示范推廣新品種218 個、新產品 130個、新技術290項,示范推廣面積5.5億畝,示范推廣畜禽2 .1 億頭(羽),為我國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中國農業科學院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對外開放政策,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在引進技術、引進外資、引進管理經驗、培養人才及農業科技“走出去”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有力地促進了人才隊伍建設和學科發展,為不斷增強全院自主創新能力,縮短與農業發達國家的差距,大力提升在國際農業科技界的地位和影響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已成為我國農業科技國際合作的重要窗口。目前,已與83個國家、38個國際組織、7個跨國公司及蓋茨基金會建立了廣泛的科技合作關系,有13個國際機構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設立了駐華辦事處,共建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中心62個。組織全國20多個?。ㄊ?、區)的農業科研與教學單位參加了“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挑戰計劃”、蓋茨基金會“綠色超級稻項目”等一批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以禽流感疫苗、沼氣、雜交水稻以及小型農機具為代表的一大批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紛紛走出國門。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發起的“國際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已成為國際上很有影響的重要學術交流活動。
中國農業科學院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不斷吸引、聚集優秀農業科技人才,加強研究生培養教育,逐步調整、完善人才培養政策措施,強化人才培養機制,造就了一支學科專業比較齊全、高層次人才集中、人員結構優化、勇于開拓創新的科技人才隊伍。通過實施“杰出人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工程”“青年英才計劃”和“科研英才培育工程”等重大人才建設工程,在引進和聚集國內外著名科學家和優秀科技人才的同時,培養造就了一大批為我國農業科技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先后有 29 位兩院院士在院工作,涌現出一批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首席科學家、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農業科研杰出人才等科研領軍人物,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農業科研創新團隊等杰出科研團隊,形成了一支學科專業比較齊全的高水平科技創新隊伍。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研究生院已建立了包括碩士、博士、留學生教育在內的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校研究生規模達到近5000人,為社會培養輸送了 1 萬多名農業科研高層次人才。
經過幾代中國農業科學院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發展成為擁有34個直屬研究所與9個共建研究所、超萬名職工、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級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形成了作物、園藝、畜牧、獸醫、資源與環境、工程與機械、質量安全與加工、信息與經濟等8個學科集群、130多個學科領域、300多個研究方向的學科體系。孕育了以“祁陽站精神”“中棉所精神”為代表的農科文化,集中體現了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潛心科研的執著精神、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和愛國為民的奉獻精神,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農科人奮斗不息的精神動力。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階段,農業科技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面對新的形勢,中國農業科學院將緊緊圍繞“建成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的發展目標和“服務產業重大科技需求、躍居世界農業科技高端”的重大使命,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加快推進現代科研院所建設,全面提升學術水平和影響力,成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新思想、新理論、新技術和重大科技命題的策源地;全面提升對高層次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成為國家農業高層次科研人才的培養基地和創新創業基地;全面提升宏觀決策咨詢能力,成為國家“三農”問題和農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的學術重鎮;突出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提高創新活力和創新效率,著力解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重大科技問題,更加凸顯中國農業科學院“改革排頭兵、創新國家隊、決策智囊團”的地位,為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先行先試和示范引導作用。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含量和核心競爭力,為支撐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帶動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率先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作出新的更大貢獻。